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77章 大国工匠  (第1/2页)
    同一时间,陈申来到了京城。    引力波反重力装置,它的建造用地,当然会在专业的地方进行。    航天一院,也就是运载火箭研究院,它在那里研制生产。    还是无尘车间。    无论是前往土星的卡西尼号,还是围绕和登陆67p彗星的罗塞塔,它们都是在一个个无尘室组装出来的。    之所以要在无尘室装配,是因为即使是最微小的灰尘也可能导致电路故障,如果灰尘落在飞船的镜头上,那么飞船就“瞎”了。    通常,这样的无尘室要求空气中的水含量很低,常年温度保持在20℃。并且要保持绝对的无污染,空气必须经过过滤。    等级,和芯片无尘要求不相上下。    陈申穿着无菌连体服,把头脚包裹起来,还要戴上手套和口罩,进入了车间内部。    “巩老,潘老,辛苦大家了。”    好多院士,教授,专家,围绕陈申。    “哈哈,陈教授说这些,那就是拿我们当外人了。”    “真的辛苦,没想到进展会这么快。”    15年,陈申在蓝大,提出要攻克反重力技术。    18年,就要实现,第一次飞天计划了。    4年,短短四年,好似人类文明,就要迈入新的天地。    实验室大门打开,终于,陈申第一次看到,那数千科研人员,夜以继日辛苦成果。    他在视频会议中,在监视器中,在照片中,看过无数次。    但这架飞行器,现实的出现在陈申面前,还是感觉特别梦幻。    你可以叫它空天战机,也可以叫它宇宙飞船。    像是一个橄榄球,两头尖的椭球体,这就是它的样貌。    长30米,飞船最粗的位置,直径15米。    陈申的存储小肠,2米直径,10米长,会容纳在其中心位置。    制造的,不单单是一个反重力装置,而是一艘飞船。    这又不是汽车发动机,地面上看它震动看它转就行了,这可是必须飞起来,看是否能够真的操控。    它,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成熟的飞行器。    “这是初代机,我们就1年的建造时间,缩小了它的规模。”    “明白,只要能试飞成功,完成实验,那将会有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建造更大的实验机器。”    别看这艘飞船很大,有三十米长,但陈申的存储小肠太巨大化了,这就占据了它的很大一部分空间。    其余空间,各种电路,磁场改变装置,塞了满满当当。    引力波反重力装置,是两个东西的结合。    飞船的磁场变幻装置,陈申的负引力存储小肠。    陈申地下实验室的东西,就是电池,是能源,这里的飞船吗,就是应用能源的机器。    几位国宝带着陈申,细致的讲解飞船每一个关键节点。    同时,一些国宝工人,也在他们的引荐下,一一和陈申握手。    “这是许文华,焊接皇帝,我们的焊接机器,0.02毫米就无法焊接了,全靠他,他可比机器还精密。”    “许工,您好。”    “陈总设计师,幸会。”    大国工匠,这位初中毕业,当了个焊工,将平凡做到极致,受人尊敬。    “顾亮,我们的丝级钳工,用手能锉出0.2丝的精度,也就是头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