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93章 两个月  (第1/2页)
    五天后,九月初六。    距离宁玉珂自立为王已过去六天,这件事在大宁国内掀起的一系列波澜也开始渐渐涌现。    都察院三位御史因为“欺君”之罪被花翎卫砍掉了脑袋,亦“砍”停了许多朝官那准备上呈的奏折,朝堂之上一时间无人敢再提“魏长天参与谋反”的事。    韩兆已带着兵部虎符抵达原州,三十万大军即日开始整备军械,预计将会在十日之后转头南下,直奔蜀州讨伐叛贼。    位于大奉的四十万大宁军队经过三天的休整后继续向着奉元城方向进发,摆明了不会因为蜀州之乱而暂缓攻势,誓要一举攻破敌国京城为原州城死去的同胞“报仇”。    宁玉珂将于蜀州城南一千里外再建一座新城的消息已传遍天下,没人知道这位蜀王究竟要做什么,但在“高薪”的诱惑下却已有不少工匠准备去往蜀州建城......    短短的五天时间里,一件件放在之前足以震惊朝野的事件接连发生,使得大宁百姓甚至都已经对这些“新闻”有些麻木了。    大家不再会似平日里那么激动的聚集在街头茶馆高谈阔论,也不再太过在乎这些事究竟会产生什么深远的影响。    对于日起而作、日落而息的数万万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对这个世道的直观感受基本全部来自于一日一变的物价。    很明显,这看起来并不乐观。    盐、铁、布、粮......几乎所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都比去年这时候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而其中又属粮价的涨幅最大,如今已涨了一倍。    从此前的“斗米十五文”,到如今的“斗米三十文”。    “石米三钱”的价格对达官贵族来说自然算不得什么,但对于大部分百姓来讲却已经是一个很重的负担了。    毕竟粮食每天都要吃,总不是可以节省的开支。    在这种情况下,“蜀州粮价便宜”、“迁去蜀州可以得地得钱”之类的传言自然而然就有了生存空间。    但即便传闻之中说的有鼻子有眼的,可没几个人真的会拖家带口的跑去蜀州。    这其中的原因想来也不难理解。    第一,除非已经活不下去了,否则大部分人并不愿意背井离乡。    第二,就算蜀州如今再好,但却早晚要陷入战乱之中,世道会变成什么样子谁也不清楚。    第三,还有一个多月便要秋收了。    抱着这三个想法,大宁各地的百姓皆选择咬牙坚持,普遍相信最多两个月后苦日子就会过去。    毕竟那时朝廷大军应该已经杀入奉元,逼得李岐投降求和了。    而蜀州之乱应该也已平息,一个女子自立为王的闹剧就此终结。    还有秋收。    今年虽然战事频起,但天公依旧作美,各地收成应当不错。    到时候这高居不下的粮价肯定便会降下来的......    抱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百姓们一个个都勒紧裤腰带,精打细算的计划着该怎么用所剩不多的余钱把这两个月挨过去。    但他们可能无论如何也想不到。    两个月后所发生的一切,居然会与他们如今预想的相差如此之大。    不。    应该说是截然相反。    ......    ......    “哒哒哒!”    “哒哒哒......”    蜀州城外,魏长天看着十余匹逐渐远去的快马,好半晌才收回视线。    这次走的是楚先平,他要去一趟临近的几州,跟各州刺史谈一谈“借人”的事情。    如今新城破土在即,蜀州地界内的工匠自然是不够用的,从全国各地“高薪”聘来的劳动力暂时也无法到位。    那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去周围的州郡借人。    当然了,人口的重要性谁都明白。    所以别说蜀州如今已经反了,就是没反,这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