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64章 清河崔氏 (第2/2页)
道理也只有吃过苦的崔林才有感触,而作为名士清流的崔琰,虽然经历乱局,也曾四处游历,但也只说出了表象,崔林则说出了根本。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必定导致中原空虚,五胡乱华的隐患就在这里,孙策哪怕晚一点出兵,也要先保住百姓,让他们休养生息,有了人口基础,才能保证国力强盛。 不过面对这些世家豪族,孙策也有一套说辞,不动声色继续说道:“朝廷粮饷皆取自民间,若百姓无田可种,无家可归,无异于竭泽而渔,杀鸡取卵?要安定民心,必须划分土地,清查人口,公正执法,让百姓安居乐业,方可长治久安。” 崔琰早就知道孙策在江东整治世家,稽查土地、核查人口的事情,岂能听不出他的言外之意? 当下抱拳道:“不先使民安居乐业,民且饥寒,又如何能够养兵?大将军爱民如子,革除弊病,此乃千秋万代之功业,我等自当全力支持。” “明公果然高风亮节!”孙策欣慰一笑,抱拳道:“一月前博陵崔州平捐款两百万,入资三百万,用以治理冀州。却不知清河崔氏,能否也为治河安民出些力?” 孙河正在后面听得津津有味,有如茅塞顿开,正为刚才责怪孙策感到惭愧,听到这句话顿时眼神变得飘忽起来。 “这可真是……”心中叹息,大不敬的话,也只能憋在心里。 “呃,咳咳,这个——”崔琰也搞了个措手不及,大家都在谈论天下大事,怎么忽然就提到家族之事了? 久闻孙策爱财如命,为了敛财不择手段,果然名不虚传。 不过刚才一番高谈阔论已经出口,这时候若是推诿,便显得自己表里不一,太过虚伪,不禁陷入了沉思之中。 崔林忙道:“崔州平不惜散尽家财,不过是为掩其父崔烈当年买官之事,以此来挽回崔氏名望,其心叵测,不足为例。” 崔州平正是司徒崔烈之子,当年汉灵帝卖官鬻爵,崔烈花五百万钱买了个司徒,本想提高崔氏名望,结果却弄巧成拙,成为一时笑谈,崔烈名望衰退,博陵崔氏也一蹶不振。 崔州平正是为此事羞愧难当,远走荆州,与诸葛亮寄托情于山水之间,这次随诸葛亮再回冀州,散尽家财重振家族声望,正是诸葛亮给他的建议。 “能为将军分忧,治理冀州,乃在下之荣幸!”片刻之后,崔琰下定决心,抱拳道:“此次承蒙将军保住清河未遭兵乱,否则家族必遭横祸,就算倾尽家资也在所不惜!” 崔林吃了一惊:“兄长?” 崔琰毕竟是真正的大儒,高格亮节,不是那些沽名钓誉之徒可比,正色言道:“清河崔氏愿捐款八百万,开春之前,各家自会遣散家奴,交出多余的土地,全部交由朝廷处置。” “好,痛快!”孙策也喜欢崔琰这种敢作敢当的耿直性格,起身施礼道:“先生此举,足为河北各族之表率,彪炳千秋。” 崔琰抚须笑道:“除此之外,在下愿私自出资两百万,以为将军治军之用。”醉木犀的三国之江东霸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