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北宋大法官 第1179节 (第1/3页)
文彦博也是心力交瘁。 王安石忍不住了,他也是效率派,最烦他们争吵不休,又在政事堂召开会议,张斐的建议才是最佳的方案。 羁縻制度,不但收不上税,还得给钱,如今有了公检法和税务司,多个人,还能多收一份税,有什么不好的。 什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人家都愿意向你交税换取户籍,天可汗都没有做到这一步,你还要什么自行车,中原很多拿着大宋户籍的百姓,特么都不愿意交税。 你们要是挪不开面子,那就我来做。 十几个宰相,想不出个办法来,还要让大庭长在做主,这不是笑话吗? 文彦博现在也很恼火,他当初就是稍微放一点风声出去,结果朝中屋顶都快吵翻了,现在好了,弄得大家下不得台。 跟他们混,是真心没前途。 干! 理他们作甚。 最终,他们一番合计,就还是采纳了张斐的建议,但比张斐说得肯定是要复杂很多。 首先,之前发放的临时熙州户籍,全部改为大宋户籍。 同时规定缴足五年过税,期间没有任何犯罪行为,将给予一种临时户籍,这种户籍可以来中原做买卖,但不能参加科考,不能入仕,最多只能担任皇家警察,或者当兵,如果有立大功,那倒是提前给予户籍,否则的话,必须缴足十年,才能够得到与中原百姓一样的大宋户籍。 其次,就是对于熙州的规范,熙州还是要对外开放,但当地官府必须要给予进入熙河地区商人的书面牒文,方便公检法执法,同时规定,外商在熙河,也必须遵守临时法,一视同仁,但是他们都只能止步于熙州,如果要想要进入中原,还是必须通过向当地官府申请,而且他们还制定了相当严格审查制度。 比如你要来京城,熙河答应没有用,必须还得京城答应。 第七百九十五章 这才是第三把火 如丧考妣。 当朝中大臣们得知政事堂最终还是采纳张斐的建议,人人皆是如丧考妣,仿佛这天都已经塌了下来。。 这第三把火到底还是让张斐给点上了。 这都没有挡住? 到底是为什么? 而文彦博也在自我反省,事到如今,他突然觉得自己真是在瞎折腾,还弄得自己颜面尽失,可真是得不偿失啊! 权力吗? 可最终不还是政事堂来做决策吗。 反倒是之前,如果张斐在殿上提出这些建议,那可能真是会影响到政事堂的权力。 也可见其实权力一直是在他们自己手里。 嫉妒吗? 那也不可能,因为如果对象是张斐的话,早就已经过了嫉妒的时候,人家二十多岁,可就是一代宗师,而这恰恰是文人最为嫉妒的东西,至于说大庭长么,文彦博早就知晓,张斐迟早是要当大庭长的,这没啥可嫉妒的。 党争吗? 争个毛线。 如张斐所言,京城一共两庭长,那赵抃还是保守派这边的,其余司法官员,也都是他们的好友,而王安石那边也没有说给予张斐太多支持,张斐就孤家寡人一个,就是想党争,也没这条件啊。 那是因为这个建议不被他认可吗? 可最终还是以张斐的建议为基础,制定了这个政策,如果真的完全不被他们认可,也是不可能妥协的。 思来想去。 文彦博渐渐想明白此事的本质。 其实就是时代变了。 以前如这种事,肯定就是双方不断地争论,因为以前的权力,是比较分散的,而且大家更愿意指出对方政策的问题,而不会轻易拿出自己的政策。 因为这种事一旦出问题,责任可是不小。 但现在可行不通了,这权力划分的非常清楚,你不解决那就是你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