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法官 第1201节 (第3/3页)
后的二三十余年间,这河东军备废弛,驻守在当地士兵,是日益减少,当时修建的堡寨也都渐渐荒废,但是迁徙禁令却未有解除,而这也就为以后的祸端给埋下了伏笔。” 张斐问道:“此话怎讲?” 韩琦解释道:“正是当地驻军减少,堡寨消失,导致我朝对于那片地区疏于管理,以至于许多辽人翻过北山,进去我国领土耕种,而我朝百姓却因禁令不得进入。 而这期间大概有三十余年,差不多已经换了一代人,这导致当地辽人就认为那些土地,应该是属于他们辽国的。 直到庆历元年,边州来上诉朝廷,北民苏直、聂再友侵耕阳武寨地,这才引起朝廷的重视。” 张斐问道:“当时朝廷又是如何应对的?” 韩琦叹道:“当时阳武寨的官员与辽国使臣经过一番商议,确定在淳县西北阳武寨的地界划分。” 张斐问道:“是如何划分的?” 韩琦道:“东至买马城,南至黄嵬大山脚,西至焦家寨,北至张家庄。” 张斐问道:“这是最初的界限吗?” 韩琦道:“实际上界限向南移动了二十余里。” 张斐道:“也就是说,经过此次谈判,辽国将他们在河东的边界线,向南推进了二十余里。” 韩琦点点头。 张斐低头看了眼文案,道:“但即便是根据这条界限,天池等地并不包括在内。” 韩琦又道:“在庆历三年的时候,再度引发争议,原因是一个名叫石廷的北民再度越界侵耕我朝领土。” 张斐道:“结果呢?” 韩琦道:“双方再度调整淳县以北的地界,但是地界调整与之前划定的,差别并不大。 而之后仁宗皇帝,便决定在边界处挖堑壕,以此为界,但是在庆历五年,北民杜思荣又越过堑壕,侵耕天池以北的土地,但当时此人并未进入天池范围。” 张斐问道:“当时朝廷的应对又是什么?” 韩琦没有做声。 张斐等了一会儿,又低头看了眼文案,道:“根据之前原告所言,朝廷只能再挖堑壕,对方再侵,朝廷再挖,此言是否属实。” 韩琦点点头。 张斐道:“不过我对韩相公所言,是略感不解,一个北民的侵耕,就能够迫使我朝将整条边界线南移?” 韩琦没有做声。 外面也是一片死寂。 正所谓,哀莫大于心死。 第八百零七章 最终判决 韩琦当然不会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是事实,辽国就是凭借一些边民去占领更多的土地,谁也不能否认,在面对辽国的问题,宋朝就是比较软弱的,反正是能忍则忍。 这气氛很是尴尬。 一片死寂。 好在张斐也只是表达自己的困惑,无意去就此问题继续深究,因为这并不是此案的关键,他又继续问道:“不知韩相公是何时介入此事的?” “皇佑五年。” 韩琦回忆昔日峥嵘,他神情稍显变化,只听缓缓言道:“记得当时老夫是在并州担任知州,有一回老夫奉命巡视代北边界时,发现那塞下荒土,十分肥沃,但却无我朝百姓在耕种。可众所周知,边境之地,尤其是土地肥沃的地域,那必是战略要地,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会在边境屯田驻兵,适逢那北民杜思荣等人又再度侵耕冷泉村、天池等地。” 张斐出声打断他的话,“可是原告陈旭、李敏他们口中的天池、冷泉村?” “是的。” “韩相公请继续。”张斐笑着点点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