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757章 姜还是老的辣 (第1/2页)
贞观元年,十一月。 李超骑马行走在河南的大地上,沿路所见,田地都长着高高的蒿草。早已枯黄,一片萧瑟。 落叶的深秋,不见百姓丰收的喜悦,但见荒凉,颓败。 好在,一路上村庄倒是都还有人,只是人少。村里青壮不是去修汉京,就是集中到州县里去修水库堤坝沟渠等去了。村里只留下一些年迈的老人和一些半大的孩子。就连年青的妇人,许多也被官府或商人们雇佣去做工干活了,以工代赈,年青人还在为了抵御那场大灾而努力。 “情况还算不错的,饿死的人不多,也没有出现流民作乱以及瘟疫。今年冬天很冷,好多人说冬天会下大雪,明年肯定不会再旱,也不会有蝗灾了。”苏烈骑着匹黑马,与李超并辔而行。 古典时代,人口锐减有四大凶手。 大天灾、大饥荒、大战争和大瘟疫。 这四者,往往又都是并行一起的,大的天灾或者大的战争,往往就会导致大饥荒,然后还容易发生大瘟疫。一样就能减少许多人口,如果几样一起并发,往往能白骨盈野。 去年和今年北方大灾,然后是大饥,可朝廷救援得力,安抚有方,并没有出现大量饿死人的事情,也没有出现饥民叛乱。一来朝廷筹措了粮食以工代赈,只要还能吃到口饭,哪怕不是饱饭,可饿不死,大家不到绝望之时,总不会却甘犯杀头之险造反的,虽然不满足现状的人有,但那种亡命徒毕竟少。 再者,朝廷的以工代赈,把那些青壮都调走了,监管看护起来更严格,没有这些年轻的不安因素,各地方的留守老弱也闹不起事来。 再则保甲制和连坐制,也使得叛乱的危险减少,因为造反的成本更高了,风险更大了。 “北方的富户豪强们大多暂时离开了,没有这些人,其实北方才能一直这么安稳。”李超却说了一个让苏定方意外的原因。 虽然看似好像没关系,可细思却又很有道理。富人豪强在地方上有声望势力,有财力,他们且往往家大业大,家族成员众多,能一呼百应。造成不单单要亡命,还得有组织。 离开了组织,一事无成。 朝廷若没有组织,就无法救灾安民。流民若没有组织,也造不了反,顶多就是饿急了聚起来抢劫,而不是造反。 有造反组织能力的,正是那些乡村名望的豪强地主们。 朝廷把那些人劝走了,表现上好像是为了得到他们留下的粮食,但实际上是为了把这些不安的因素隔离出灾区。 看着这一路上的荒凉。 李超心头也很沉重。 以现在北方的这个情况,万一他此行守不住长城一线,那么后果将无法承受。如今朝廷在北方边境上,有一层坚固的蛋壳包着,但那边境蛋壳内的广大北方地区,却相当的虚弱,乡村里全是些老弱。 “天怎么还不下雪。” 天很冷,北风一阵紧似一阵,可就是不下雪。 不过李超并不认为一阵雪就能把突厥人阻住,只要不是那种特大的暴风雪,突厥人是不会怕雪的。现在才十一月,突厥人对于寒冷可比汉人更加适应习惯。 天冷下雪结冰,甚至会成为对汉人更不利的气候。 这个季节,河流结冰,成为坦途通道。 原来能够成为险要的河流,变成了畅通的道路,甚至黄河,都结冰了。突厥人南下,他们的骑兵,能够来去如风,更加没有阻拦了。 “希望长孙无忌弃守丰州的时候,能够坚壁清野。” 突厥人作战,主要的补给方式,还是以战养战,虽然他们也会携带肉干奶干等,还会携带牛羊群,但更多依靠打草谷,就地劫掠补充。 坚壁清野对于防御突厥人,是个好招。 把能带走的都带走,带不走的烧掉,把广大的河套地区变成无人区,这会让突厥人很难过。 这一天,兵马到达风陵关。 风凌关就在风陵渡口,把守着这一处重要的渡口。风凌渡口联通河东与河南,又距离潼关极近,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与蒲津渡口一样成为河东、河南、关中交汇处最重要的关防之一。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app爱读小说阅读最新章节。 把守风陵关的,是蒲州刺史牛进达。 一过黄河,渡口码头,牛进达就与几员大将在那里等候。 蒲州都督牛进达、华州都督罗士信,同州都督单雄信,虢州都督李君羡,陕州都督吴黑闼。 五位都督,也是这个三角地区的关防大将,都来迎接李超。 他们也都接到圣旨,将随李超北上,一起防御突厥。 五人都是秦王府的大将,更早还都曾是瓦岗的,因此跟李超的关系那是极好的。 “相国来的好快。” 李超跟罗士信几个一一见礼。 五位都督,都挂了一个北伐总管之职,每人从自己的防区里,各挑了一千精锐,都是骑兵。 加上李超的三千骑,这里倒是有了八千骑。 不过实际上,却有差不多万骑。 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