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931章 (第1/2页)
李世民的拳头紧了松,松了又紧。 江国公、尚书令陈叔达却还在那里喋喋不休。“陛下,侯君集非杀不可,越早杀越好,不能再拖下去了。” 尚书右仆射萧瑀也不计前嫌,再次和陈叔达同一阵线。 至于其它七位宰相,也依然还是那副态度,侯君集非杀不可。 李世民很失望。 让陈叔达、萧瑀复相,那是让他们来异论相搅。他不满中书门下的宰相们一致立场来面对他,希望宰相们能支持自己,能听话些。 可这两老头都干了什么? 复相快三个月了,就干了两件事情。 一是反对新政,一是催着杀侯君集。 李世民并不想废新政,虽然他把主持新政的李超和马周都赶出了朝堂之上,但不表示他连新政也反对。新政是个好东西,朝廷的国库收入大增,同时也对豪强地主们的土地兼并、人口控制等遏制了许多,在吏制上也刷新许多。 总之,新政推行时间不长,但好处已经充分显现,李世民不可能废新政再回老路。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 让他再去过原来那种穷日子,李世民真不愿意。 “侯君集现在重病之中,要杀也得等他伤好之后再开堂审理后再说。”李世民一如继往的拖。 杀侯保侯,似乎成了皇帝和宰相们斗争的工具了。 宰相要杀,李世民偏就不想杀。 杀了,那就是他皇帝向宰相们退让,那岂不就是承认李超是对的,他是错的? 在这件事情上,李世民就跟王八吃了秤砣一样,铁了心了。 这甚至比他坚持新政之法还要坚定。 陈叔达也觉得生气,甚至窝囊。 复相回到中枢,这都快三月了,可他什么事情也没做出来。改良新法,没改成,杀侯君集没杀成。 尚书省里,处处都还充满着李超的影子,这里一切还按着李超留下的规矩行事。尚书省里,过去的老吏已经被裁的差不多,现在都是那些经过吏考选录的年轻人,各地地方上能干吏员、国子监的年轻学员们等。 这些人干劲十足,本来是好事,可陈叔达就是有种还无法进入的感觉。 他迫切的需要干几件大事,比如说改良一道新政制度,或者杀了侯君集。 侯君集现在名声是彻底的臭了,天下喊杀。 如果他能杀了侯君集,那无疑他的名头也立起来了。 可偏偏皇帝就是不肯杀。 “陛下,臣老了,乞骸骨!” 殿上,谁也料不到陈叔达突然就请辞。 李世民也怔住。 这些宰相一个个有什么毛病,怎么动不动就请辞? “陈相,莫说这样的气话。” 陈叔达却不是说气话,三个月了,这都要到贞观二年的年底了,可他这次复相做了什么?什么都没做到,感觉自己就是个多余的。 这样的尚书令,还不如不当。 “臣请杀侯君集,若陛下今日不答应,臣立请辞职。” 李世民气的肝疼。 都是跟李超学的臭毛病,动不动就拿辞职当威胁。 “朕说了,等侯君集病好过堂审理再说。” 陈叔达捋了一把长长的白须,他老了,精力不济了。若是皇帝肯听谏,他还能再干几年。可是现在这个样子,还留恋做什么,不如回家写书去。 “臣请辞!” “江国公。” “陛下,今日要么杀侯君集,要么就臣辞职!” 李世民哼了一声,不肯答应,他不相信陈叔达真会辞职。 结果那边陈叔达真的直接把自己的梁冠摘了下来,然后扭头就走了。 “哎!” 李世民伸手叫他,可陈叔达不理会,走的很潇洒。 李世民气的都要顿脚。 “萧瑀,现在你是尚书令了!” 李世民气呼呼的道。 萧瑀此时心情有些复杂,看到多年老友就这么潇洒的挂冠而去,他心里生起几分佩服,甚至还有几分羡慕,这份洒脱,太潇洒了。 “陛下,臣请斩侯君集、废新法,重还天下安宁!” 萧瑀回过神来,举笏就道。 “侯君集之事莫再提。” “新法也不会废!” 萧瑀不说话了,直接把头上的梁冠给摘了下来。 李世民急了,“宋国公你这是做什么!” “既然陛下听不进臣之言,那臣还留在中枢何用,做一签名尚书令吗?” 说完,萧瑀也转身而走,追陈叔达去了。 “等下,你回来!”李世民大喊,可萧瑀不理会了。大唐的宰相就是这么洒脱,宰相们是与君王共治天下,而不是一切都全听皇帝的。 现在李世民不愿意再如过去的约定,那这宰相不当也罢。 李世民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陈叔达和萧瑀两人迈出殿门,他心里杀人的心都有了。可却又无可奈何,大唐还没有这样的传统。 皇帝也不是一言堂,宰相们的权威、声望都是极高的,他们真要走,皇帝也没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