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五十五章:教育  (第2/3页)
诚当然要对眼下大宋的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这样的改革,从下到上是行不通的。    唯有一招,从上往下来改。    如果说高考是现代教育的指挥棒,那科举考试,便是大宋教育的指挥棒了。    第一个要改的,自然便是国子监下设的六所专科学校。    能考到这六所专科学校之中读书而且能成为上舍生的,是够资格直接成为官员的。    今年秋季的国子监招生,所有人赫然发现,六大专科学校的名额与往年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次,书学的招生名额,较之律学、武学、医学、算学而言,竟然少了许多。如果说这个标志还不够明显的话,那刚刚结束的天宋三年的进士试就更能说明问题了。    卷子是首辅萧诚亲自出的。    考了二天。    第一天考策论,也就是对天下大事的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题目很宽泛,考生尽可以捡着自己擅长的来,当然,想要写出有实际东西的内容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考虑的这一阶的主考官是萧诚,那么要写的东西,也就很明了。    投其所好嘛。    第二天,考综合。这就是一个新的玩意儿了,以前压根儿就没有。而大大的一张卷子上的内容,五花八门,但毫无疑问,全都是一些实务,囊括了律学、算学、地理等等。    第二天考完,九成以上的考生已经面无人色了。    而根据朝廷事先颁布的录取规则,策论与综合各占五成。    本以为综合就是考诗词歌赋、考四书五经的考生,彻底坐腊。    江宁哀鸿遍野。    原先的那些进士大热门,基本上要全军覆没了。    对此,萧诚是相当得意的。    他相信,以东南诸地在教育之上的雄厚实力,在接下来的几年之中,必然会迅速地调整他们的教育方针,书学将只会作为一门基本学科而存在,而其它在某些人眼中的杂学,将很快在教育上占据主流。    而这,仅仅还只是第一步。    接下来,萧诚还想将农学、商学、机械等一系列的关乎国计民生的学生,纳入到国子监的学科体系中来。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当国子监里面为这些学科设立了一条通道之后,地方上才会重视,而更多的教授这样技艺的人,才能获得更高的地位,也才能让这样的技术类学校如同现在的那些私学一样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地成长起来。    如果有可能,萧诚希望自己麾下的官员们,绝大部分都是学这些实际技术的人出身。    就像如今的农学,在江宁就绝对是一门显学了。    因为小官家痴迷于农学,一门心思地在培植更好的农作物种子之上大步流星,司农寺的几个原本不受人待见的农学博士,如今出入皇宫如同出入自家后院,岂能不让人眼红,也不知有多少人在暗地里钻研这门学科?    据萧诚所知,江宁便有好几个大家族专门高薪请了不少的经验丰富持老农人在自家培植产量更高的作物,以期一鸣惊人,在小官家眼中好好地露个脸。    对于这样的结果,萧诚乐见其成。    他甚至还为不少农作物的优良种子开出了悬赏。    当然,其它的学科想要出头,还需要假以时日。    必竟工匠,在时人眼中,可并不是一个什么褒义词。    而商学,更是争议颇大。    即便是萧诚这一派系之中,也意见不一。    这一次的国子监改革,萧诚的重心,还是放在了武学之上。    其它的学科,还只是处在一个试探的阶段,改变了考试的内容,改变了招录的人数比例,但武学,却是已经真真切切地纳入实际操作了。    理论,自然是要学习的。    但实际操作,却更加的重要。    兵部左侍郎杨万富,兼任了武学的山长。    而武学的教授们,除了少部分精通武学七经的学究之外,剩下的,全部来自军队之中。    更有不少的高级将领,全都在武校之中有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