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奥运金牌是我的[花滑] 第1008节 (第1/2页)
“不知道这辈子有没有机会,开一场有4a的冰演。”丛澜放下了手里的东西,言语间有点低落。 她想要的茉莉花,是从种子成长起来的花。 但是比赛的规则之下,她永远没可能把4a当做“花”。 她终究是个人,无法做到第12个技术动作以4a完成,或者说,这世界上不存在这样的自由滑。 故而,比赛里的茉莉花,永远先于一切绽放。 于谨劝她:“倒叙也很好啦!” 倒叙确实不错,常见的简单的但有效的行文方法。 丛澜看着自己摆放在地板上的那些冰刀。 十岁,十二岁,十三岁,十五岁,十七岁。 不知道郁红叶是怎么选的,但这样看去,这些刀的差别恰好构成了一个人成长的痕迹。 丛澜指着最前面的那把小小的冰刀:“你看,这是我在齐齐哈尔的时候,第一次跳出来两周时用的。” 外人看来,她十岁上冰,十岁出两周跳。 教练惊为天人,爸妈问她要不要继续找更好的老师。 后来她们就搬去了北京,不仅是想让丛澜有学业上的便利,还想让她多看看,确定能不能走花滑。 丛凛查了很久怎么进国家队,尤其是丛澜这种没有进地方省队也不属于体校的“业余爱好者”。 寻找冰场和教练不是一帆风顺的,前两个的磨合期很痛苦,一直到遇见黄咏实,也就是老黄,才定下了这位教练。 再之后就是于谨来冰场找人了。 丛凛查过老黄的资料,同一冰场的仲孙清荀永易等人,他都查过。 所以他知道花滑部在议的外援计划,也打听到了有国外的华裔教练已经签署了合同,即将在国内选人训练,备战索契; 更知道,于谨是老黄的学生,他现在在国家队执教。 那个时候,丛凛没猜到于谨会去找丛澜。 他只是觉得老黄这位教练,在遇到好苗子的时候,说不定会给自己曾经的学生推荐小苗苗。 没有于谨也会有别的谁,老黄的熟人不少,花滑圈子冷门就意味着这里的人彼此都认识。 这是丛凛没跟丛澜提起的过往,是他作为一个父亲的努力。 郁红叶不仅参与了其中,许多消息还是她从别的冰娃家长那里探听到的,有些连丛凛都查不到,全靠家长之间的“捕风捉影”。 那会儿,搞得跟暗探交流情报似的,一天天把脑子全用在这上面了。 是真的吗?假的吧?万一呢? 我听来的跟你听来的怎么不对付呢? 东北人想对一个人火热起来,太简单了,郁红叶脾气有点火爆,但实在是招人喜欢。 丛凛搜到的似是而非的消息,郁红叶都能随后在其他家长那里问来,然后确定这事的真假。 后续带丛澜来这个冰场,被老黄抢作了学生,荀永易等人在一边扼腕叹息,这些都在郁红叶计划之中。 她就知道,没有人不喜欢自己的女儿。 但夫妻俩并未干涉丛澜选教练的意向,荀永易仲孙清等等,他们的人脉也不错的。 可以说,当时不论丛澜的教练是谁,她都能经由北京这块地界的教练资源,进入到国家队的视野之内。 这是在齐齐哈尔很难做到的事情,尤其是丛澜放弃了哈尔滨队伍的延揽,几乎已经上了省队的黑名单。 郁红叶喜欢自己的出生地,也承认东北人的大气,但米养百样人,不是谁都是好人。 她看得出来女儿非常喜欢花滑,也明白她跟丛凛在体育方面没有半点资源,意味着她将无法给出有用的助力。 这不能够,郁红叶不想孩子受委屈。 丛澜走花滑的路,比她作为一个普通孩子正常上学考试要难。 恰好,她还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考试成绩一向不赖,连竞赛都能拿到满分。 没有花滑,她在高中靠竞赛就能直接保送清华北大。 但因为花滑,她连竞赛都要错过——没时间参加集训,没时间留给竞赛日程,更没时间去学习。 她被迫放弃了太多的课外活动,青少年时代除了训练就是封闭训练,除了比赛就是出国比赛,余下的是无休止的补课补课补课。 郁红叶心疼极了。 丛澜很省钱,也是随后到了北京,郁红叶才意识到家长群里传播的“2a百万跳”是什么分量。 她的女儿,不仅没花百万,还出了远超这个支出的三周跳。 自费那阵子花钱如流水,与之相比却又算不得什么了。 郁红叶看着要见底的存款,在思考卖房子的事宜。 也就是此时,丛澜进了国家队,大部分的支出都有了报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