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14章 唐恪的建议 (第2/2页)
气中透露出稳沉,这也是虞允文派他广南新府的原因。 “只有完成这样的目标,才能减轻广南新府的民生压力。” “若是要在一年之内完成这样的目标,则势必要借助民间的力量。” “所以,臣以为,虞相公所言极是,朝廷之争论,不当束之高阁而空谈,当以民间实际情况做出发。” 赵桓点了点头:“好!何卿说得好!” 李纲显然不服,他说道:“陛下三思!” 赵桓微微蹙眉,他没想到李纲的反对如此强烈。 赵桓道:“朕以为,何卿所言极是,当政者,且不可束之高阁而空谈,当以民间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无非是民间商社与皇家商社的数量,若是李卿认为辽东当增加皇家商社,以更好建设,便奏疏一封,因地制宜便是了。” “但朕并不希望所有的事情都由皇家商社去完成,民间自有其运行规律,此乃天道也。” “无论是增加皇家商社,还是扶持民间商社,朕要的是交子的流通,衣食住行的全面建立,卿等无需在从这方面去做争论。” 众大臣高呼:“陛下圣明。” 刚才出列的各大臣都回到自己的坐席上。 一时间,大殿内竟然安静下来。 赵桓扫视一眼群臣,道:“唐相公,你有何要说的?” 他口中的唐相公不是别人,正是去了西北的唐恪。 虽然职位是河套路经略使,但唐恪的头衔却是中书门下平章事,这可是一品大员,官级比虞允文的要高很多。 且在场的旧派,哪一个不是唐恪的人? 当皇帝提到他的时候,许多人的目光都转到他身上来了。 唐恪又胖了。 他爬起来,走路的时候,脸上的肉好像都在跳动。 看起来不像是一个高官,身上没有威严,更像是一个没心没肺的土财主。 但是没有一个人敢轻视他。 他走到中间,开口道:“陛下,臣有话说。” 他的声音听起来很轻柔,很明显的读书人的那种调调。 “唐相公但说无妨。” “一、开矿收归皇家商社。” “二、开放私人学校,严查义务教育。” “三、严查恩荫。” 唐恪言简意赅抛出了这三条。 每一条,牵动都非常大。 开矿收归皇家商社,很显然是要收归铁矿、煤等战略资源,由朝廷统一做管控,不再开放给私人商社了。 有人私下猜测,这是要针对幽州府的那位啊。 皇贵妃的娘家,这些年依靠挖山赚了不少钱。 若现在收归回来,韩礼先基本要躲在厕所里哭晕了。 而这第二条,实则已经牵扯到了翰林院的管辖范围。 大宋对人才的渴望,就像在沙漠里的旅客对水的渴望一样,目前翰林院对学校的建设速度,唐恪显然是不满意的。 而第三点,其实是老问题重新提出来。 早在靖康五年,朝廷就开始废除恩荫制。 官员的后代,想要做官也必须通过正规的科举考试。 但这些年的执行力度,显然也令唐恪不满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