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太夫人的荣华富贵 第102节 (第3/4页)
原来你想搞一个扶贫专题啊!”万商脱口而出。 “扶贫?”思玉把这两个字在心里细细品味了一番。 良久,她郑重地点点头:“是的,我想写一写扶贫,还请太夫人不吝指教。” 第134章 万商觉得思玉找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之前思玉那篇十年磨一剑的策论之所以会被皇上重视, 一个是因为思玉原本就出身于世家,对于世家内部的很多东西都是知道的,另一个是因为她几乎燃烧了自己只为了那一篇策论。日复一日地烧, 年复一年地熬, 使得那篇策论里全部都是精华。 但现实就是思玉并没有真正当过官,甚至她还一定程度上缺乏社会经验。 思玉仅有的那点社会经验还是在从家里逃出去后被好心的戏班子班主收养的那几年里获得的。她只读过万卷书, 但是没能走过万里路,也没能见过各种好人坏人。 当然,即便是这样, 思玉也已经胜过许多人了。 不少懵懵懂懂就当了官的读书人且不如她呢! 只不过,想要思玉再写出一篇像之前那篇策论一样叫人惊艳的文章,这很难。 于是思玉干脆放弃了宏观叙事, 转而从小处着眼。 在这个读书人考科举走仕途几乎都是为了光宗耀祖、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的时代里, 少有人正儿八经地思考过“如何当好一个县令”这样的问题。偏偏对于习惯逆来顺受的底层百姓来说,县令负不负责、有没有作为, 这直接关系到了他们日常生活。 意识到这一点时, 思玉常常觉得不可思议。 这么重要的一个问题, 为何此前从未有人正式思考过呢? 就算偶尔有靠谱的人发表靠谱的看法,那往往也都是他们自己当了县令,去了地方上, 经过反复尝试, 然后终于带着当地百姓取得一定成果——也就是说,都是具体事情具体分析,但很难找到一些像样的像指导读书人如何考科举一样当县令的书。 思玉就觉得自己应该去在意这个问题。 这不是巧了么?关于“扶贫”, 万商还真能说出点什么来。 因为在万商生活的时代, 她的国家一直非常重视扶贫工作。而正是因为国家的这份重视,哪怕万商本人并不在体制内工作, 她本人也不是生活在贫困地区需要被扶贫的对象,但日积月累地接受相关讯息,万商的脑子里真就装着一些干货。 当然,她脑海里的“知识点”都是松散的,这里记了一点点,那里记了一点点。 不过现在和思玉聊天也够用了。反正万商只为启发思玉。 用万商的眼光来看,这个时代中的人,除了权贵,百分之九十九的百姓都陷在贫困之中。而因为时代的局限性,想要叫他们实现万商眼中的脱贫,这是不可能的。 但如果只是叫百姓的日子稍微好过一点点,这还是很有希望做到的。 就像是万商她们开的送鸡铺。只是给百姓送几只鸡,对权贵来说,几只鸡算得了什么?可是百姓得到了这微不足道的好处,他们就发自内心地觉得日子比以前好。 万商不紧不慢地说:“我觉得扶贫这个事情,首先要弄懂百姓为什么贫困。比如之前世家的族地所在,其实当地百姓的日子非常惨,因为他们的土地被世家掠夺,为了生存被迫从良民转为世家的佃户,从此生死由人。针对这种情况,只要叫世家释放土地,让百姓重获自由,他们日后有田可种、有地可耕,那日子就会比以前好过。” 思玉点点头:“也有贪官污吏欺压百姓,那么只要把贪官污吏除了,百姓的日子就比以前好了。”这种都是相对来说比较好处理的,因为现在王朝新立,皇上谁的面子都不会给,连世家都在皇上手里得不到好,贪官污吏一旦被发现肯定会被处理掉。 万商说:“但除此之外,还有因病致贫、因缺技术缺劳力致贫、因懒致贫……” “因懒致贫?!”思玉好似有些不能理解。 “穷山恶水出刁民,这话你没有听说过吗?”万商摇了摇头,“我不敢说这话绝对正确,但放在某些地方、放在某几个人身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