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满唐华彩 第114节 (第2/2页)
逃户、卖身为奴。但从五六年前开始,他却交不起了。” “为何?” “若让学生总结,朝廷降低了租庸调在税赋的比重。” “总结得不错。”颜真卿淡淡道:“此为右相功绩,亦为圣人多次称其‘贤相’之缘由。” “是,听起来,右相真是才干出众。”薛白道:“授田之废驰,不均田而均税,明眼人都知道租庸调必须变。右相也知道,于是减少了租庸调,改成了各种杂税。” 颜真卿回过头,深深看了薛白一眼。 他忽然分不清了,这是个攀附李哥奴而一旦背叛又反咬一口的无耻小人,还是心怀大志却又不择手段的政客? “曲阿大最怕朝廷下旨‘免除百姓一年的租庸调’,说是关中的税免了,但从远方押税来,脚钱得收,这脚钱却不像租庸调是定额的,官吏说多少他就得交多少。交完了脚钱,还有折色,缴纳的布匹有浸渍,颜色不好,便要把损失折算下来,摊在他头上……” 薛白说到这里,想到曲阿大述说这些事时泣不成声的样子,也想到杨慎矜、王鉷那为人称颂的理财手段, “杨慎矜任太府,于诸州纳物,有水渍伤破者,皆令本州征折估钱,州县征调不绝于岁月矣。” 这是他亲眼看到李林甫想保杨慎矜之时,奏折上所书,是当成天大的功绩来说的。 过去的两三月以来,这些人以权术迫害他,薛白并不生气,权场有竞争,优胜劣汰、愿赌服输,这是常理。但赢得权力的人至少该做好份内之事,这是下场赌命之人该有的基本素养。 唯独今晨,听得那些逃户的诉苦,薛白感到了愤怒。 天宝五载死的人多了,他大可以死,但他绝不容允踩着他尸体当垫脚石爬上去的人,只会不停敲碎国家的基石。 最基本的底线都没有。 颜真卿目光落处,只见薛白带着稚气的脸绷得紧紧的,竟有种威仪与正气。 他心念一动,终于考虑试探一二。 先是挥手让两个县吏先去前方驿馆买些吃食,待只剩他与薛白在了,开口问道:“薛白,只论税法,你以为右相如何?” 薛白看着两个县吏的背影,答道:“右相是税法的天才。” 颜真卿道:“是吗?” 薛白略略沉吟,提高语气,反倒称颂起李林甫来,越称颂越慷慨。 “大唐鼎盛,千古未有,有识之士皆知古来之税法已不能适应往后,租庸调务必革新。但右相不必革新,只需改变租庸调在国家财赋当中之比例,收新税而不废旧法,征杂饷而不抑兼并,便能使官仓充盈,库藏殷实。正是‘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是圣人与右相,开创了大唐的鼎沸盛世。” “大唐有时减免了一整年租庸调,税赋反而更多了。为何?王鉷清查了户籍,一年便能从死去的将士头上征收出十年的租庸调。杨慎衿征收折色,年年进贡不曾断绝。右相日夜辛劳,兢兢业业;圣人十年不出长安,海内无事;百姓投奔大族,得其庇护,安居乐业!” “如此,循序渐进,待世人都知道收杂税更好,只需再有一点生灵涂炭、尸骸遍野的小小阵痛,便可在右相税法之基础上改革税制,由租庸调变为其它税法。此,皆为右相之功,正是如此贤相,方配得十余年来宰执天下,功在社稷,功在千秋万古!” *** “如此节流之法,右相如此之贤,无怪乎圣人倚重右相十余年啊!” 右相府中,新任的京兆尹萧炅正在拜会李林甫。 谈及之事乃今年朝政的重中之重——圣人要扩建骊山温泉宫,并改称华清池;同时,陇右大战将起,圣人催促王忠嗣攻下石堡城。 这两桩都是耗费繁巨之事。 然而,原以为非常充实的太府库藏却出现了亏空。 杨慎矜该死,杨家兄弟刚从洛阳被押回来,圣人便赐死了他们,满门流放。 弘农郡公府美侍、美婢无数,长安权贵已是摩拳擦掌,准备分食了…… 李林甫却顾不上这桩案子。 他近日都在操持公务,夙兴夜寐,思忖着如何为圣人筹到这笔钱。 为此,他已想了一个节流的好办法。 朝廷每年都要在公文用纸上花费不少,李林甫上奏,将属于每年常例的公文挑出来,这些就不用重新印制,能省下大量用纸的开销。 但只有节流却不够,还得开源…… “莫在本相面前吹捧,京兆府当为天下州县的表率,政绩不能缺了。” “右相放心,下官在着手清查逃户,天宝六载,京兆府的赋税必能比韩朝宗在时高两成。” 屏风后传来了咳嗽声。 萧炅一愣,咬了咬牙,重新行礼,应道:“三成,亦是事有可为!” 李林甫这才挥了挥手,招吉温来,商议了京兆府税赋之事。 末了,吉温却不退下,低声道:“右相,薛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