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满唐华彩 第928节 (第1/3页)
皇甫冉跪倒在地,道:“臣绝不赞同太子、北平王的忤逆之举,可臣确定一件事,那便是他们决心先平定叛乱,而后再谈储位归属,而忠王只怕并无此等决心。臣恳请陛下,先平胡逆,再断家事。” 随着这一句话,李隆基招过崔圆,吩附了几句,让崔圆带着皇甫冉私下去谈。 作为天子,他自是不会去谈具体的条件。 “不知陛下还有何顾虑?”崔圆问道。 李隆基道:“薛白,一介贱奴敢冒充天家血脉,竟敢让朕下旨承认他。” 崔圆便明白过来,圣人其实也认为这局势下与长安和解更好,可是担心一旦承认了薛白的身份,往后再难扼制住对方。 “陛下。”崔圆低声道:“臣以为,诏书可以下,便也能改。倒不妨暂且答应他们?让他们将诸王送至蜀郡,如此,等陛下分封诸王,又岂惧一冒充皇孙者?” 他这意思,简单而言,是要让圣人到时食言而肥。 李隆基于是眯了眯眼,冠冕堂皇地答道:“先平胡逆,再断家事。” 崔圆便带着皇甫冉单独去谈。 李隆基则独站在那,想着薛白带了一个假圣人回长安,这不仅是犯了谋逆大罪,还要失信于天下。可他竟要下旨为薛白开脱、正名,命天下各郡转运粮草至长安? 这种念头,让他心中始终有一股不平之气,难以压下去。 只是,多年君临天下的经验告诉他,权谋一道绝不是以眼还眼,而是如何有利就如何做的。 不因气而动怒,唯顾社稷之利,此方为掌权者应有的觉悟。 他负手站在山顶上往北方看去,看到远山上挂着的白云随风消散,山下的西河滚滚而去,喃喃道:“终是江水拦不住,放任白云自去留……来人,笔墨伺候。” 这山上少有笔墨,随侍们连忙跑回山寺,好半晌,才寻来了一支大笔。 李隆基遂提笔在山石上写下“修觉山”三个大字。一个字一块山石,字有二三尺之大,飞翥沉着,极有气势。 他今日于此修得了更大的觉悟,往后誓将不再受人蒙蔽,再造盛世、重振英名。 次日,他又御笔亲题了两封圣旨,送往长安。由此,那北平郡王暂时成了他承认的北平郡王…… 第485章 上进心 杨国忠死后的第十八天,薛白将一封圣旨递在李光弼手里。 彼时,李光弼正在马厩里亲自俯身下去,用手指检查着他的战马的粪便,观察马匹的健康状况,事关行军打仗时的安危,他不愿假手于人,自也顾不得脏不脏。 “不先洗手吗?”当李光弼伸出双手要接过圣旨,薛白忽然这般问了一句,表露出了一种对圣人的敬意,“这可是圣旨。” “是我失礼了。” 李光弼略有些尴尬,把手在战袍上擦了擦,吩咐亲兵去打水来。 薛白只是开个玩笑,浅浅地讽刺一下李光弼的所谓的忠君之心,重要的是,圣旨上的内容正是李隆基对他们守住长安的表彰与封赏。虽未特意提及,可既勉励了“太子”与“北平王”,也便是承认了长安朝廷的合法性。 其中还有关于李光弼的封赏,以他取代王承业为河东节度使。至于王承业,自是罢官黜职。 “没想到,你居然真请到了圣旨。”李光弼恭恭敬敬地领了旨,喟叹了一声。 “说了,是我派人护送圣人到了蜀郡。”薛白的语气理所当然,还指了指自己,道:“忠臣。至于李亨,擅自称帝,叛逆无疑了。” “北平王让杨国忠假扮圣人一事,如何解释?” “杨国忠为保护圣人、并守卫长安,不得已而为之。他自知犯下弥天大罪,已自尽以谢天下了。”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