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满唐华彩 第939节 (第1/2页)
薛白看到杨玉环,先是上前行礼,然后小心地伸出手接过她手里的匕首,两人靠近时,她这般说了一句。 “不是巧。”他应道。 杨玉环听了,眼帘微抬,漾起些波澜,小声道:“我有件事要告诉你。” “让贵妃受惊了。” 薛白略略提高音量,打断了杨玉环的话,退了一步,以眼神示意她此时并不方便多言。 高力士已经轻手轻脚地走了过来,道:“贵妃无事就好。” “高将军放心,叛军很快便要平定了。”薛白道:“不如就在马嵬驿稍等几日,也许很快天下太平,便可迎圣驾归京了。” “那老奴也该去迎圣驾才是。” “好啊,待李节帅破敌,便由高将军把这喜讯报于圣人。” 说着,薛白与高力士往外走去。 “老奴是半截身子入土的人,许多事不想管,却想提醒北平王一句。” “高将军请讲。” “都唤我作‘阿翁’,不知有没有资格也听北平王这般唤老奴?” “阿翁。” “好啊。”高力士微微一叹,小声道:“北平王不必瞒老奴,杜五郎的安排,老奴已经看穿了。” “不知是什么安排?” “别再故作不知了,那堂后还摆着一具尸体,想必是用来鱼目混珠的?” 薛白正要解释。 “北平王是做大事的人,眼下,正是关键时候,不可因小失大啊。”高力士摆了摆手,低声道:“只要得到圣人承认,以你如今的功劳,有什么经天纬地的大业是办不成的?” 薛白知道他这句话的含义,深有感触。 高力士又道:“经此一乱,圣人难得想开了,不怪你平反了三庶人案,你又何必再触怒他?往后,你辅佐殿下励精图治,我陪着圣人安度晚年,这是社稷之福。不可再因贵妃一人,而致天下大乱啊。” 这番话是有道理的,暂时于长安政权而言,得到李隆基的承认至关重要。 *** 杜五郎到了马嵬驿,只见薛白正在处置投降的叛军。 他好奇薛白是怎么做到一来,就招降了这么多凶神恶煞的敌人,便找了一个机会问了一嘴。 “叛军士卒们被围困在长安这么久已经很饿、很疲惫了,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且能吃到人肉的。这种情况下冒险经高原回漠北,远不如投降。故而,我一到,他们便擒了阿史那从礼归顺。” “就这么简单?” “这是势的累积,难处在于累积的过程。”薛白道:“滴水积成洪流很难,要冲垮河堤,不就是一瞬间的事。” 杜五郎道:“那是你,旗帜一展,他们便降了。我可是差点死了。” “你若看明局势,大可告诉那些同罗兵,你可带他们‘共效朝廷,同享富贵’,能说服他们的。” “哈。” 杜五郎心想,自己要是能做到,不就成了史书上记载的那种厉害人物了吗?普通人,胆都吓没了,还去与叛军说那些。 说话间,阿史那从礼被押来了,这人壮得厉害,身上盔甲都被摘了,显出一身肥硕的肉。 “北平王,此前在洛阳我还不服你,这次服了,你若还敢用我,我劝服我阿爷,为你平定安庆绪,除掉李亨!” 阿史那从礼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样粗豪,一番话既道了歉,又提出了自己的价值,给出了许诺,还用了激将法以免薛白“不敢”用他。 薛白却是看都没看他,而是看向投降的叛军们。 “你们能迷途知返,这很好。但在我这里,有两种人不能宽恕!一是降而复叛,无视朝廷威严者;二是意欲割据,分裂大唐国土者,阿史那从礼两者皆占,斩!” “北平王,你就没想过……” “噗。” 一声响,一颗人头已经被刽子手提了起来。 杜五郎看得砸舌,薛白拍了拍他的肩,与他走到僻静处,说些私事。 “你的布置,已经被高力士看出来了。” “那怎么办?” “我已经让他手书一封,快马递往蜀郡,告知李隆基,队伍稍遇耽搁,还在前进,他答应了。” 杜五郎道:“那贵妃呢?” “你继续护送,走陈仓道,路上慢些。”薛白道:“要不了多久,关中就能平定,到时我会派人接李隆基从子午道归京,与你们错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