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465【教育开支】(为企鹅大佬加更)  (第1/2页)
    田秀英,也就是崇祯的田贵妃,终于被允许去街面行走了。    甚至还给她安排了一个宫女,帮忙照顾起居,每个月也能领到例钱。    赵瀚本就比较抠门,田秀英这种前朝遗妃,自然无法享受荣华富贵。她的衣服皆为棉布制品,没有丝绸不说,还得自己动手缝制。    前不久,田秀英弄到一台纺车,买棉花来纺织棉纱换钱。    这天一大早,田秀英在女官那里报备,便带着宫女慧儿出门卖货。不用沿街叫卖,有专门的店铺收购,反正就是赚一点辛苦钱。    “卖取灯啰,卖取灯啰!”    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儿,捧着火柴沿街叫卖。    虽然孩童强制读书,但偏远乡村辍学的还是很多。至于城里,官府管得很严,还真的很少见到因贫辍学儿童。    穷得孩子没法读书?    那你全家都去北方吧,官府提供路费。愿意种地的可以分田,不愿意种地的,北方城市也很缺人。    强制入学年龄,如今被定为八岁,三年小学读完就是十一岁。成绩比较差的,正好可以当学徒,学一门手艺也能找到营生。    眼前这小孩,就属于学龄前儿童,他捧着火柴过来问:“夫人要买取灯不?”    田秀英见他乖巧伶俐,不禁想到自己的儿子,点头微笑道:“买二十根。”    卖火柴的小男孩说:“五十根吧,五十根一文钱。”    “那好,就买五十根。”田秀英说道。    火柴利润很薄,比火折子还便宜。把松木或者杉木,削成小棍儿,再侵染硫磺,用火刀就能引燃。    南北朝时叫法烛、发烛,北宋时叫引光奴、火寸,元末明初叫发烛、粹儿。到了明代中后期,火柴被定名为取灯。    这玩意儿,在宋代就开始沿街叫卖了。    小孩数了五十一根火柴,用草绳捆着,递给田秀英说:“多数一根,夫人下回还来买。”    田秀英心情舒畅道:“好,下回还找你。”    小孩笑道:“再过半年,我就要读书了。过了八岁还不读书,被官府知道可得受罚。”    “那你今后怕会考状元。”田秀英说。    小孩笑得更开心:“可不是考状元的料,我爹说了,等小学毕业,懂得识字算术,就去给张木匠做学徒。我这取灯(火柴),都是张木匠打家具的边角料,他跟我爹的交情可好了。”    田秀英在皇宫住了十多年,又在南京被软禁一年,如今特别喜欢市井气象。    她跟卖火柴的小孩作别,带着宫女去贩卖棉纱,换来些铜钱又给儿子买了块糖。    就在这时,前方路人扎堆,正在那里指指点点。    田秀英好奇的挤过去,却见几个番邦蛮夷,乘坐滑竿前往北城,身后还雇了些力夫搬抬行李。    “嘿嘿,这些洋和尚总算走了,陛下就该把那洋庙也拆除。”    “听说没走完咧,洋庙里还留着几个。”    “走几个算几个,就看不得红眉毛绿眼睛那模样。”    “你们不晓得,南方又搞出教案,死了不少人呢。陛下这回龙颜大怒,不听话的洋和尚都得走。”    “……”    愿意跟罗马教廷决裂,继续留在中国的传教士,数量大概有两三成的样子。    大部分耶稣会士都选择离开,但菲律宾不能去,那里是多明我会的天下,他们可以选择去印度。    当然,也有一部分传教士,选择前往山西投奔李自成。    至于多明我会、方济各会,传教人员全部被驱逐出境,如今正在福建、广东打包登船。    回到自己的小院,已经有宫女等着。    那是柳如是的宫女,见面就问候行礼:“我家娘子请夫人过去坐会儿。”    “这就去,妹妹稍等。”田秀英回屋逗弄孩子,又拿起竹笛去拜访柳如是。    这位田贵妃懂骑射,又精通音律,还晓书法绘画,跟柳如是颇聊得来。    相传崇祯皇帝的旧衣服,就是田贵妃亲手缝补。还会制作饰品,把崇祯珠冠上的珍珠,换成鸦青石镶嵌上去,比旧有的模样更加雅致。    她还改造后宫的灯具,改造紫禁城的园林,改造宫女的衣服样式。    “娘娘万福!”田秀英屈身行礼道。    柳如是招手笑道:“快来,快来,偶作一曲,请姐姐品鉴斧正。”    柳如是去年冬天生了,诞下一女。她跟费如兰、费如梅关系冷淡,但也没啥矛盾,只是缺乏共同语言而已。    最主要的,是费氏姐妹嫌弃她的出身。    盘七妹倒是人人喜欢,痴迷于研究烹饪,特别喜欢做糕点甜食。就连田秀英院里,都经常收到糕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