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35  (第1/2页)
    毕月先是和毕成对视了一眼,随后斜跨着军挎包,也往厕所方向走,还是准备不足,她那个年代,也想不到裤衩缝兜啊!    她大弟那裤衩上有兜,据说还是老家亲娘原来给缝好滴,你说她明明提醒自己缝俩,咋就忘了呢……    站在厕所里,毕月低头瞅着自己,第一次认真直视自己的“优点”。    最后塞哪了呢?    她有“缺陷”,拿钱“丰胸”……    八十年代中期最便宜的女士内衣还是半截的那种,肩带都是宽的,长相有点儿像后世的“背背佳”。    由于“先天不足”用卢布补,塞完后,毕月瞅了瞅镜子里的自己,一呲牙,还挺高兴。    只是随着时间变长、出汗增多,是真刺挠,钱挠胸直挠到她过敏了。    第三十三章    “倒爷”,半褒半贬的称呼,被年代赋予的角色……    从京都火车站,到莫斯科雅罗斯拉夫火车站,全程7692公里;两个时代的“倒爷”征程,一路可延续到九十年代初苏国政治巨变;哪怕是后世九八年九九年再次出现危机,很多国家怕苏国这趟贸易巨轮塌陷而撤离。    但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倒爷,他们像极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末的前辈一般,再次行走在这条布满荆棘的路上。    从肩扛手提的民间贸易,到新时代如今的厂家直销,中国人从来就不缺少对敏锐商机的嗅觉。    跨越中、蒙、苏三个国家,毕月、毕成,八十年代的最为骄傲的一代莘莘学子,只为兜售四百件文化衫。    心情更是由最初出发时的忐忑、看新鲜的激动、几天几夜坐火车的麻木、被各国检查时的胆战心惊,到赚了钱很澎湃的激荡。    等待他们的未知路上,还有很多复杂的心情,需要慢慢感受。    ……    自从国际列车进入苏国境内,乌兰乌德作为第一站的“站台销售”试验点儿,这趟列车的乘客们,真正开启了批发模式。    甚至到了最后几站时,毕月、毕成纳闷发现,有些倒爷居然对外宣称“无货”状态。    许大叔及时解惑:“莫斯科有伊斯迈洛市场,只要安全到了那,嘿嘿,火车上这点儿利润算个屁啊,你在这上面翻个三四番,到了那地儿利润更高。”    随后又不屑地撇了撇嘴,看了几眼毕成的胶丝袋子:“你们那些就算了,差个一倍那样吧,去掉住宿钱,背着抱着一边儿沉!不像我这个,紧俏的货,我再卖一站,收手!”    ……    嘚瑟啥呀?还整个紧俏货?真够没眼光的了,破打火机、破玩具手枪!    有能耐回京都糊弄人试试?丫得被京都小伙们削的鼻青脸肿,烀一脸血!    毕月心里吐槽,你等我挣到钱下一趟的,我有金手指,你有啊?!我这手指头才叫绝技、“紧俏货”!    不过该咋地是咋地,正如许豪强所说的那样,“攒货不卖”、毕月倒是没有那些顾虑。    人家确实实话实说,她一破老头衫翻出大天儿来,六倍封顶了,那还得是运气顺溜的不行,然而她这人运气吧……说不清。    出车祸没死成,那是大运!    赶上穿越了吧,不求楚家那样的,哪怕爷爷奶奶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